99%生鲜电商倒闭了,解决万亿市场痛点创业者又来了?栏目:国内电商   发布于:2019-05-08 14:51

99%生鲜电商倒闭了,解决万亿市场痛点创业者又来了 99%生鲜电商倒闭了,解决万亿市场痛点创业者又来了?
[ 标签:生鲜电商 ]

  • 全部评论(0
  • 1楼
    母婴首条 2019-05-08 20:21:45

    生鲜电商为何倒闭,主要原因是产品自身的不能即食性,保鲜度差,储存方式高强等特点导致的。生鲜的物流成本非常高,迭代性过强。万亿产能的市场痛点不在于谁去做,而且它的天然基因只适用于实体经济。

  • 2楼
    龙是我的开心果 2019-05-08 19:51:45

    其实互联网很多范了一个通病,认为有了一个平台就做成互联网电商了,与真实的实体根本不沾边,真正的互联网是建立在实体企业为基础之上,用平台的便捷为他们解决进货、价格、销售、配送等问题,这样的互联网电商才永远不会倒闭。

  • 3楼
    惠益农 2019-05-08 19:21:45

    谢谢邀请,小编觉得,任何一个市场都是在不停的发掘摸索和改进。所以不论多少生鲜电商倒闭,那么这个市场在没有完全开发之前,创业者们都还是会继续前进。就像当年电子商务 ,线上还只是个理论时候一样。那么我们惠益农也一样,在这条路上一直陪伴 一直前进 一直成长 一直与您蓄力健康,共筑美好生活!

  • 4楼
    小路运营 2019-05-08 18:51:45

    根据现在食物性的本质问题,保鲜度,健康度,加上物流时间,生鲜电商倒闭是必然现象,因为电商的崛起,各个行业迅速进入,但是对于生鲜来说,用户的要求是远远高于创业者的想象的,生鲜用户首先要吃的健康,再一个就是速度,你想想对于生鲜来说,肯定时间不能过于长,基本上都是当天和次天到货,但是以现在生鲜电商的规模,保证每个城市快速到货,每个城市的产品补给是达不到的,所以用户不会选择。再者就是对于生鲜食物链,产品采购也是一个问题,基本上要保证保鲜度,对于蔬菜来说采购加上冷藏也不能超过三天的,时间一长保鲜度就会慢慢消失,如果短时间销售不出去,那剩下的成本消耗就会加大了,对于运营也基本上转不起来了。由于各种存在的现象可知,以现在的技术和运营体系。生鲜电商体系还不成熟,用户大多还是会选择实体,反正要的不多。

  • 5楼
    李小明的窝 2019-05-08 18:21:45

    我准备从事这方面的蔬菜水果直供,我看好这是未来5-10年一个较好的发展趋势,大概的框架我也构思好了,只是我现在只有自己一个人,虽志在千里却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直在等合适的人一起去干这件事,但一直等不到。




  • 6楼
    静是一种状态 2019-05-08 17:51:45

    生鲜电倒闭固然有一部分是进货渠道不多,菜价昂贵,损耗大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主要的,因为网络购物消费者已经认可生鲜价格偏高事实,所以才会在网络下单购买,倒闭的真正原因是物流运输时间长,生鲜已经不能称之为生鲜,这也是大部分生鲜电商下评论吐槽最多的,我有一种模式可以解决生鲜电商及时配送问题,可以做到一小时送达,并且无需高昂全程冷链仓库建设费用,现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希望有意合作的和我联系。

  • 7楼
    易点鲜科技 2019-05-08 17:21:45

    这个行业到底怎么了,多年的耕耘,很少看到振奋人心的消息,更多的是某某倒闭某某关门的消息。马云认为,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将对各行各业造成巨大的影响,成为决定未来成败的关键。马云的五新战略提出后,现在热点已经朝着新零售和无人便利店(无人自提设备)发展和转变。生鲜电商的发展过程,给人的感觉是整条赛道集体踏空了,还没有等到苦尽甘来,整个画风就全变了。



    新零售一定对吗?生鲜电商一定错吗?下结论之前,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传统生鲜、生鲜电商与新零售的不同之处,猜猜未来大致的可能方向是什么。传统生鲜和生鲜电商最主要有什么区别呢?传统生鲜是见面见货交易,生鲜电商是非见面交易。大家觉得,未来见面交易占主导还是非见面交易占主导?哪个效率更高,哪个才是未来的主流生活方式?传统生鲜模式,见面交易主要是解决了商品当面检验确认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然,很多人把这个环节叫做“体验”,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所有的“体验”都是在对产品质量做感官检验,再和心中预期价格做匹配,然后才产生购买行为的(转化)。农产品是非标化的产品,顾客非常依赖于这种当面质量检验的过程,才能使交易进行下去。


    生鲜电商模式,是非见面交易。顾客天然对没有经过自己检验的商品有担心和怀疑,对到货商品的预期和兑现,会存在巨大的落差,这个只要做过农产品的一定心有体会。很多做生鲜电商的商家都会有一种顾客特别挑剔的感觉。这个交付环节上顾客的满意度,决定了很多很多生鲜电商的客诉率、复购率和留存率等一系列运营数据。在农产品非标准化的客观条件下,生鲜电商的满意度比不上传统生鲜,这真的不全是生鲜电商的错。只是生鲜电商这种非见面式交易的模式,对供应链的要求比较高,传统供应链主要是为传统生鲜模式服务的,无法满足生鲜电商对于供应链的要求。生鲜电商具有整体转型之势任何一种商业模式,不是谁发明的,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这个时候新零售适时出现了。生鲜电商被诟病体验不佳,在新零售的模式下的体验并不能简单和传统生鲜那种见货交易模式等同。在线下体验店里,顾客可以吃可以玩,可以在线下完成交易,也可以通过线上完成订单,配送到家。那么线下体验店就不仅仅是单一的实体店,它起到一个引流的作用,通过线下体验来抓取流量。本质上还是一种非见面交易的逻辑,所以它对供应链的需求跟生鲜电商对供应链的需求应该是差不多的,都是需要一整套标准化的供应链体系的支撑才能有效运转。


    整个生鲜电商业态被注重体验的“新零售”概念一下子兜住了,大有整体转型之势。目前国内很多品牌都在尝试做新零售品牌,易点鲜便是其中之一。易点鲜从项目启动开始,便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高度认可。更是从一开始便以用户为中心,秉承便民、助农之宗旨,为百姓提供安全、便捷、实惠、新鲜的极致生鲜服务体验,为一线生鲜经营者提供一体化生鲜运营解决方案。

  • 8楼
    盛景商业评论 2019-05-08 16:51:45

    有一天我去算卦,先生给我算了一卦说我不适合吃海鲜,我问大师原因,大师说,你不只不适合吃海鲜,还建议我多运动,不要买饮料,多喝白开水,多坐公交或者步行,不要在外面吃饭,尽量吃素,少吃水果,少吃肉类和海鲜。我点了点头问问他:我是啥毛病啊?先生说:收入太低,压力太大,不适合高消费,一花钱就上火!我:……



    给大家讲个笑话活跃一下气氛,其实在2015年,伴随着政府“互联网+”号角的吹响,各路资本、各色人等打了鸡血似地纷纷涌入互联网行业,一度沉寂的生鲜电商行业再一次变成了人人追逐的“香饽饽”,江湖上流传着“2.5万亿电商生鲜市场机会”的传说。一年下来,曾经的“鸡血”已然变成了“鸡毛”,曾经的“蓝海”“香饽饽”转眼变成了“血海”“烫手山芋”。


    为什么生鲜电商缺少市场机会不少资本将生鲜电商视作为互联网投资的最后红利,是因为看到了生鲜市场的巨大规模。然而,在巨大市场规模的背后,生鲜电商到底有多大的市场机会,我们不妨运用前述电商的基本逻辑来说明。1、行业特征传统的生鲜市场主要有农贸市场(社区店)和大型超市两种类型。对于普通的农贸市场来说,200元左右就可以搞一个摊位,进入门槛极低;遵循“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的途径,交易链条很短,加价环节少,同时,市场竞争充分,不少商品是赚五毛钱就可以卖,毛利率很低;在终端市场,大量的同类商品、大量的商家、大量的客户汇聚,信息充分,达成交易的成本较低。由此,生鲜商贩挣取的基本上就是劳动工资,几乎不存在因为资本投资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就大型超市而言,生鲜价格偏高,在周边区域缺乏农贸市场的情况才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受制于消费规模,所获利润也较为有限。甚至不少大型超市将生鲜作为顾客引流的手段,生鲜定价较低,从中获取的利润就更为有限。从行业特征看,生鲜行业进入门槛低、毛利率低、交易成本低,缺乏电商存活的超额利润,是电商的禁入行业。2、商品特征与衣服、3C、家电等商品相反,生鲜商品具有单价低、非标品、高损耗的特点,在跟传统生鲜市场的竞争中,难以获得成本优势。(1)单价低导致生鲜电商物流成本占比高。市场商贩用三轮车就能解决的物流问题,生鲜电商需要冷链物流才能解决;市场商贩用几个塑料袋就能解决的问题,生鲜电商需要大量的塑料盒、纸盒才能解决。由此,传统市场拥有比生鲜电商更低的物流成本,生鲜电商是“豆腐搬成了肉价钱”。(2)非标品增加了生鲜电商的人工成本。农贸市场商贩通过顾客自行挑选、商贩分时定价(售卖初期生鲜质量好,定价较高;后期质量较差,降价出售)解决了蔬果的非标品问题,生鲜电商需要通过雇人进行商品分级,增加了人工成本。(3)高损耗增加了生鲜电商的货物成本。市场商贩基于经验的积累,对市场需求有相当精准的把握,即使市场判断失误或者因为天气原因,卖不完的蔬菜总是能及时地送往长期联系的餐馆,卖不完的水果或者打折或者送往熟悉的餐馆做水果拼盘,因而损耗极低。由于生鲜商品品类繁多、季节变化较大,生鲜电商对市场把握的精准度有限,卖不出的货品容易形成积压,同时,物流过程中的多次搬运也容易造成商品损耗,导致复购率低,京东、天猫生鲜商品下面的差评晒单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由于生鲜电商在物流、分级、降耗上的成本高于线下市场,如果要盈利,其定价必然高线下市场,定价高于线下市场的电商显然是活不下去的。3、客户特征大爷、大妈是生鲜客户市场的主体,他们的典型特征是对价格极为敏感。日常所见退休金还不算太低的大爷、大妈,为了买到便宜五毛的蔬菜水果,不惜徒步或坐公交(免费哈)辗转多个菜市。原因很简单,大爷、大妈退休了,时间不值钱,买菜是能便宜一块是一块,走走路同时也是锻炼身体。并且,菜市场品类更多,价格低廉,也不用戴上老花眼镜在手机上划来划去(相当多的人不知道如何划),因此,生鲜市场的主力客户基本上对生鲜电商是绝缘的。中年人显然也成不了生鲜电商的主力,尽管他们时间精贵,但很多也面临着养房养车养孩子的巨大压力,他们通过购买大冰箱、到菜市场或超市批量购买蔬果解决了生鲜价廉物美的问题。电商的希望在年青人,然而不巧,没几个俊男靓女是愿意做饭的,外卖火爆之后,想做饭的就更少了。因此,从客户特征分析,没有人愿意为成本更高、更高价格的电商生鲜付费,电商生鲜的市场机会也就变得很飘渺。


    生鲜电商是不是就完全死定了报道说生鲜电商99%的处于亏损,那就是说还有1%的赢利。那1%赢利的是哪些?报道没有说,我们还得根据电商的基本逻辑来寻找。实际上,生鲜品类中,也有高门槛、高毛利率、高单价、标准品的商品,比如大闸蟹、进口牛肉、进口水果。由于经营这些商品具有一定的门槛,毛利率较高,单品物流成本占比不高,资本可以获得可观的超额利润,因此,这类商品的电商市场存在并且有较大的生存机会。但是,高价必定意味着市场狭小。因此,生鲜电商市场即使存在,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它也只能是一个小众市场。打完这个问题,尤其是放完那张大闸蟹的图片,我咽了口口水,默默地拿起了我桌上的海鲜味的方便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互动交流,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 9楼
    益孚新零售 2019-05-08 16:21:45

    在电商行业深入渗透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甚至“无处不电商”的时候,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各方大佬或小弟一边高喊“生鲜电商是最后一片蓝海”,争先恐后去“投海”,却又大叫生鲜电商的高死亡率,指着头上的鲜血控诉生鲜电商礁石遍布,各色媒体也是跟着摇旗呐喊,一边鼓噪着行业诱惑,一边道听途说点评故人。



    这个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奇域在这里就不列举行业数据了,有心人自行网络查索,奇域在这里用最通俗易懂的逻辑和语言聊聊对生鲜电商行业的看法。生鲜电商的本质就是商业,不管你用什么高大上或深不可测的词汇来描述,商业就是商业,只需用最纯朴的商业原理来看待这个行业,所有商业类型的基础只有两部分:市场和产品;用什么方式把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这才是模式,所以脱离了对市场和产品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来谈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生鲜市场的几个特点:1. 毫无疑问,生鲜产品是百姓日常生活日必备的消耗品,是刚性需求,并且以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生鲜市场的规模可以达到万亿级别,生鲜电商在这块市场的渗透率只有个位数,所以这就是所谓的“蓝海”;2. 由于是每日的消耗品,所以消费者对于生鲜产品的价格比较敏感,一两毛钱的价格差都会影响顾客做出是否购买的决定;3. 生鲜产品重在新鲜,产品的新鲜度对顾客的购买决定起到绝对的影响,甚至超过价格的影响;4. 生鲜产品是非标产品,品质优劣的判断主要基于个人的主观衡量,对于产品的产地、品牌等因素基本忽略;5. 生鲜产品市场供应充沛,消费者不会抱着“囤货”的心态大批购买,购买特征是“少量多次”;6. 中老年人是购买生鲜产品的主力人群,这个看看自己家里或者周围家庭就知道了,中老年购买生鲜产品更相信“眼见为实”;7. 网上购买生鲜产品的大多是“宅人、年轻人、富人、忙人”,这些人的共同点是:没时间或不愿意去实体店,对于价格不敏感,敢于尝试(冒险),有网购习惯。


    把市场研究透了,才有可能解决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看看生鲜电商都有哪些“坑”?1. 一味追求所谓的供应链价值,绝大多数的生鲜电商企业追求产品的源头采购,自建生产基地、地头包销等多种形式,力争把采购源头放在产品的初始端,追求采购价格的优势;但是奇域认为这是一叶障目的做法,商品的生产、仓储、物流、销售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又隐含着更细分的环节,生鲜电商更应该集中资源做好销售,用销售规模带动上游各环节企业的调整进步,特别是在销售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盲目追求所谓的产地货源是舍本逐末,何况生鲜产品的特性不是靠烧钱就可以做好的;盲目的追求产地货源和采购规模,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你不死谁死?2. 没有细分市场,妄想“大小通吃”,由于购物习惯和生鲜产品特性,绝大多数的国人(家庭生鲜产品购买主力的中老年人)更愿意在实体店中“眼见为实”购买生鲜产品,这是个客观现实,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可是大多数的生鲜电商企业妄图短期内就改变这种消费现状,以“品种齐全、价格低廉”为口号吸引大众顾客,不仅获客成本增加,而且会大大增加运营管理的成本,可是消费者并不买账,因为网购生鲜并不能解决消费者的痛点;3. 重资产投入运营,脱离销售规模,很多生鲜电商企业创业伊始就倾力打造冷链仓储和物流,资本雄厚的企业甚至达到不计成本的地步,以为有了这些基础设施就能做大做强,殊不知运营冷链仓储物流的日常成本高昂,没有销售规模做支撑只能被这些成本耗死;4. 创造伪痛点自娱自乐,玩死自己,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半小时送货,很多生鲜电商包括最近红得发紫的盒马鲜生,都把送货时间短做为服务口号,承诺顾客下单半小时就可送货上门,其实有多少顾客有这么迫切严格的时间要求?生鲜产品说到底是满足家庭一日三餐的饮食需求,正常家庭都是早中晚三餐吧?吃饭时间稳定,购买食材(生鲜产品)本质是计划性消费,绝大多数顾客即使网购生鲜也会计划好到货时间做饭时间,但是生鲜电商企业创造出一个半小时到货的伪痛点,除了给自己增加运营难度和成本之外,根本就决定不了顾客是否需要网购;5. 是否免费配送是个“天大难题”,不管是第三方平台配送或是自建物流团队配送,每单的配送直接成本(加上包装耗材的)不会低于10元,如果细算下来要达到15元以上,如果免费配送等于配送成本净亏,如果收费配送就会抑制顾客购买意愿,现在多数企业采用的是消费到一定金额就提供免费配送,例如天猫超市生鲜产品消费满88元免配送费,基本上等于商品的消费利润被配送成本吞噬掉了。


    由于篇幅关系,奇域仅罗列以上这几个生鲜电商的大“坑”,其实还有很多或大或小的“坑”,例如“网页照片和实物货不对板,高损耗,入库标准,保质期控制”等等,那么是不是生鲜电商就不能做了?是不是只能沿袭传统的菜市场或超市模式呢?奇域还将继续发文探讨这些问题,也欢迎朋友们互动交流。

  • 10楼
    经济观察报 2019-05-08 15:51:45

    对于该问题,经济观察报记者郑淯心采访通江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嘉诚认为:生鲜电商行业已完成80%的洗牌,未来预计每个细分行业一到两家会稳定生存,最终的龙头企业或市场巨头在充分竞争和整合后或将不超过三家。生鲜行业门槛高,对资产、资金及运营依赖大。目前行业存在困境:一是配送之痛,即生鲜电商与速度的矛盾,是否能做到定时定点,这考验着企业的物流管理及自建成本的能力。二是运营之痛,包括供应链是否优质且稳定,采购量的动态调整,SKU的管理和优化,食品安全的保证,各层级员工的管理等。三是信任之痛,包括教育用户的时间成本,用户信任感的建立,用户体验的提升,产品标准化及持续安全新鲜等。投资机构依然看好生鲜电商。原因在于:一是生鲜市场整体规模超过万亿,电商渗透率不超过1%,因此待开采空间巨大。二是电商作为未来消费趋势,生鲜电商几乎是唯一的未普及化领域,也是电商最后的创业机会。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入,更有效率的商业模式将符合大众的需求。四是消费升级的到来,互联网人群的成熟,冷链物流等领域的优化,为生鲜电商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什么样的生鲜电商企业能够成为前三家呢?首先,企业要有清晰的定位和优质的商业模式。其次,要有较强的运营能力和完整互补的团队配合。再次企业要有突出的融资能力。

说点什么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