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压力过大。有的是时间,还要十年。我开始的这个建议错了,我们不需要这么久,如今一步步在领先。现在的技术产品和科技互联网,和生活和质量和整体国家和世界有好,新时代,新未来。难道都没有看到吗。我郁闷。三年计划速度一年时间在争先。难道不牛吗。
我觉得这种事吧,挺难说的;钱少了没法做,钱多了觉得花的冤枉,老板心态,只想财尽其用,物尽其用;我个人认为,还是在做这个事之前,也许本身就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又想高瞻远瞩的整个大事儿,做着做着又后悔干嘛不这么做,然后继续做,最后发现早该那样做
前首富没有说实话,万达网络是给钱太多,所以没做好?too naive,老王有后半句没说,那就是:王健林对万达网络的期望太高,所以要求太多,要求太多就导致三年赶英超美的大跃进,同时王健林自己并没有想清楚战略,这才是万达网络失败的关键。
必须得承认,王健林是众多企业大佬里面唱歌比较好的,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都比不上王健林的歌喉。
如果对于万达入局互联网失败,王健林的看法只是标题说所的“钱给的太多,所以没做好”,我只能用“呵呵”两个回答了。因为如果只是这样的认识,我会觉得王健林对互联网公司的理解肤浅到了我都无语的地步。
我曾经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给了曲德君(万达网络科技负责人)太多的钱,我跟一些企业家讨论,他们说当初网科少给点钱,定个投资上限就好了。看来钱不能给得太多。不是说网科没有做出成绩,这一次跟别人合作谈判,使我和团队对网科有了全新认识,他们开发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只是这些东西有培育期,还不能马上被资本市场接受。原来方向也有偏差,老想大规模来做,如果就为万达广场、旅游度假区研发,可能早就整出名堂了这后半段话说明老王对自己的错误,还是有一定的反思的。就在近一个月前,万达集团旗下控股公司——万达网络科技集团。大幅度裁员,从原先的6000人裁员到300人。裁员比例达到了95%愿意转岗的员工可以转到万达的其它部门就职,不愿意转岗的员工自愿离职。这一举措可以视为万达集团已经基本放弃了进军互联网的计划。据万达官网的消息,万达科技集团旗下拥有飞凡信息,快钱支付,征信,网络信贷,大数据等公司。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万达科技集团这个模式是照搬了蚂蚁金服的整体构架。想在移动支付,线下消费,网络信贷领域多方发力。做成第二个支付宝。不得不说万达集团在房地产方面的老大做惯了,初涉互联网行业便想一口气吃成胖子。一出手就想涵盖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初涉一个行业没有找准发力点,没有硬实力的沉淀,一味的讲求多干快上。很可能最后会因为力量太分散而一个都做不起来。王健林在谈话中也反思了这个问题,觉得自己规模做的太大。正应了那句俗话:步子大了,扯了蛋。但是,是不是钱给的少了,就能做的好呢?我觉得其实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像万达这样的传统集团企业缺乏互联网的基因导致的。王健林是部队里出来的,万达的企业管理模式多多少少受其影响,带着部队里氛围。这种部队作风或许能很好的贯彻领导的命令,但对于互联网企业的灵活性,万达是很难做到的。举个列,万达飞凡和今日头条看到答题节目目前很火,可以带来非常客观的流量。万达飞凡:需要针对答题活动写一个前景可信性报告交飞凡高层——飞凡高层基本同意—— 指定具体的操作方案,资金预算继续向上层报告。——飞凡上高层找王健林批示(万总很忙的,得等)——批示同意后再找万达金融申请项目款项,等待拨付——拨付完毕后再开始组建队伍上马节目。 我估计节目推出最快也是三四个月以后的事情。黄花菜都凉了。今日头条:张一鸣在看到答题节目火爆,容易引发流量。迅速跟团队高层和投资人碰面。确定一下项目的投入,马上找技术人员具体执行项目。短短几天内就推出了百万英雄。虽然快速上马会导致很多事情准备不足。但互联网企业的思维是非常灵活的,题库不足就广发英雄帖在问答里召集题目。 于是乎引流就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这就是传统集团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不同。另外万达集团内部结构的复杂和企业传统文化思想,也使外来的和尚难念经 万达网科高层的不断离职,经历了龚义涛和董策两任CEO轮换后,万达网科的第三任CEO李进岭在做了不久之后,也正式离职。虽然万达网科开出了800万的高薪。却依然留不住人。我猜想:这些年轻的互联网CEO,在到了万达以后。面对庞大的企业,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数个山头肯定会感到力不从心。CEO的频繁更替也使得,万达网科的战略思想和步骤不能很好的统一。这也是万达网科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原因之一。此外,万达也并不具备做互联网和科技型企业的决心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公司成长初期纯在做规模扩张。这个过程是一个烧钱的过程。所以每一家能活到今天的互联网企业都是九死一生。著名的电商业巨头亚马逊亏损了二十年才开始盈利,刚开始做淘宝的时候马云就声称:十年之内不打算赚钱。这种烧钱做规模的互联网企业打法,在一家传统的集团公司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万达万科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其一年的费用支出就超过十亿元。对于王健林来说,不赚钱就是最大的问题。最后,我想用“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来引出我的结论。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可以带多少兵?”韩信:“最多十万。”刘邦再问:“那你呢?”韩信曰:“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带十万以上的部队的,只有韩信那样的帅才再能有资格说:我带兵越多越好。放到今天的互联网业界,也只有韩信式的帅才。才能支配多多益善的资金。带领公司走到最后的成功。王健林的问题在于他遇不到韩信,即使遇到了韩信他也留不住,即使留住了他也不放心给韩信这么多的兵。所以万达是一家没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也不可能在互联网业内做成什么事,这并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
不要压力过大。有的是时间,还要十年。我开始的这个建议错了,我们不需要这么久,如今一步步在领先。现在的技术产品和科技互联网,和生活和质量和整体国家和世界有好,新时代,新未来。难道都没有看到吗。我郁闷。三年计划速度一年时间在争先。难道不牛吗。
我觉得这种事吧,挺难说的;钱少了没法做,钱多了觉得花的冤枉,老板心态,只想财尽其用,物尽其用;我个人认为,还是在做这个事之前,也许本身就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又想高瞻远瞩的整个大事儿,做着做着又后悔干嘛不这么做,然后继续做,最后发现早该那样做
前首富没有说实话,万达网络是给钱太多,所以没做好?too naive,老王有后半句没说,那就是:王健林对万达网络的期望太高,所以要求太多,要求太多就导致三年赶英超美的大跃进,同时王健林自己并没有想清楚战略,这才是万达网络失败的关键。
必须得承认,王健林是众多企业大佬里面唱歌比较好的,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都比不上王健林的歌喉。
如果对于万达入局互联网失败,王健林的看法只是标题说所的“钱给的太多,所以没做好”,我只能用“呵呵”两个回答了。因为如果只是这样的认识,我会觉得王健林对互联网公司的理解肤浅到了我都无语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