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风口,普通创业者该如何抓住?栏目:创业   发布于:2019-07-18 13:49







AI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风口,普通创业者该如何抓住?
[ 标签:创业风口 ]

  • 全部评论(0
  • 1楼
    辛苦创业的少年 2019-07-18 19:19:48

    人工智能不可能普及。几个亿的蓝领怎么办?上位者考虑的比我们多。我做劳务行业的,主要解决蓝领就业问题。为工厂招工。工厂不敢自动化。自动化了这么多工人怎么办?上位者都不会同意。现在招一个工人五六千 六七千的返利,佣金也不少,非常不错的行业,人工智能只适合少数人,而且还需要专业的团队才行。劳务行业最多投资三五万就足够了,一年收入一百万还是可以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可以了。



  • 2楼
    Y张小舟 2019-07-18 18:49:48

    人工智能的火爆对于市场上竞争的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摸石头过河的过程,国外的企业也会是一样,没有经验,就需要千锤百炼,进入市场时,前期思想的考虑周全不是一件想想就干的简单事情,人工智能大火之后,感觉有一点急功近利的感觉,不是排斥新事物遏制新事物的发展,而是怕糟践钱浪费资源,类似于创业,一带一路抓住好机遇,是好事情,国家也在鼓励和提倡大学生创业,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听起来是褒扬的话,想一想还是保留有一些其他看法的,透过背后,牛犊不怕虎并不是牛犊比虎要厉害,而是牛犊不认识虎,无畏的原因不是因为打败天下无敌手,而是因为无知,所以避免盲目。国家有政策,有机遇,大有可为,千载难逢,是天大的好事请,但是要明白,在无畏的背后要加上底气,这个底气,是思想的全面性,考虑的全面性。都说敢想敢干,这句话不会是一句错误的话,因为想字很重要,透彻国家的大方向,熟知国家的大政策,深究市场的大规律,以及对自己对竞争对手和对消费者选择的深刻认知,全面性的思想认知之后才是下一步的行动,敢干会有敢干的思想带动,敢不干有敢不干的全面认知,认准后不急功近利,有挫折是必然,勇于修正错误推进向前走。



  • 3楼
    解读畜牧业 2019-07-18 18:19:48

    其实,AI人工智能已经悄悄地渗透到我们的普通生活中,所谓的风口,已经吹遍了千家万户,普通创业着稍不留神,就已经错过了大把机会。


    先有智能导航,才有智能驾驶

    别说AI人工智能是高科技,普通人触及不了创业风口。大家谁的手机上没有款导航软件?每个人都以为大公司在研究智能驾驶,却没想到智能驾驶的基础就是智能语音导航,而且导航就是悄悄地进入我们生活的,别以为风口离我们有多远。




    智慧家居,其实也潜伏在我们生活中

    我们能通过手机远程监控我们家里,家里的摄像头不仅仅有监控功能,还有互动功能,例如直播功能,在直播网红热火朝天的时候,这是不是一个机会?我们的冰箱装上互动设备,各种食材直接配送到家里,生鲜领域的创业者是不是一个机会?





  • 4楼
    私家视角 2019-07-18 17:49:48

    做配套服务吧,技术研发投入太大,风险太高,一般创业者玩不起。


    记得美国淘金热时期,有人提供周边服务大发利市吗,如工具、牛仔裤……





  • 5楼
    产业前沿 2019-07-18 17:19:48

    谢邀,本人理解AI是人赋予物的功能,让物替代人去执行人工活动。


    实现AI需要数据平台、算法及相应的硬件等要素。

    扩展一下,结合你的实际优知道该干啥了。

    现在的热门在深度学习,很模糊更不用说商业模式。

    比较明晰一点的语音辩识和人机对话,三维视觉辩识可能有较大的升级空间。


  • 6楼
    投资界 2019-07-18 16:49:48

    今年AI是一个大的风口,当然啦,AI被推上风口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了。


    如果是创业的化,可以利用AI做一些垂直细分领域的产品。

    如医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财票机器人,酒店机器人等。

    代理已面市AI产品,重点放在市场渠道开拓。

    如果自身不具备技术并且也无招揽技术人才的实力,那么可以选择代理已面市的AI产品,自己去做市场渠道的开拓。

    以数据获取为主的数据公司。

    由于AI技术的算法注定了需要获取非常之多的数据,我们可以帮助很多AI公司想方设法去获取更多数据,做一家数据公司。


  • 7楼
    科技银狐 2019-07-18 16:19:48




    人工智能的大趋势已经显现,但这个风口并不适合普通人,这是企业的机会,现在互联网巨头们也把巨大的精力投入到此,所以普通人创业选择这个领域并不乐观。

    不过硬要进入这个行业还是有一些思路可以借鉴的,人工智能虽然拥有一定的门槛,但还不是高不可攀,目前来看,从行业的结合来看有两种体现形式。




    人工智能+行业

    这个简单解释就是,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不存在某个行业,只有人工智能出现了,这个行业才出现。比如现在大热的自动驾驶,还有手机上的语音助手,都是基于人工智能而产生的应用。

    这个领域让创业者与互联网巨头在同一起跑线,所以对我们非常不利,总归巨头们拥有强大的资源和实力,我们要避而远之。




    行业+人工只能

    这类主要表现为,行业一直存在,人工智能出现后衍生了更高效的应用。比如医疗行业一直存在,互联网时代开始就一直在和医疗行业相结合,目前来看还是有很多痛点没有解决。人工只能和医疗行业进行结合可以大幅度提高医院方面的效率,解决人类专家诊断时间相对长和不准确的问题。

    这类相对来说适合创业者,如果一直在某一领域垂直化比较好,会积攒很多资源和人脉,这样的话我们自身会有一些小优势,专注于小优势的突显,打造自己的小生态圈还是有一些机会的。





  • 8楼
    西瓜吟 2019-07-18 15:49:48

    普通人,我理解的是没有ai技术的人。


    ai人工智能按照目前的研究发展来看,是需要一个场景一个场景来普及。

    我们回过头来看,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首先是发明了蒸汽机,然后对蒸汽机进行优化,应用到工业中,后来又发明了燃油机,逐步进入了家庭。再看信息革命的时候,有了个人电脑,而又发展了互联网,而后才有了门户网站,又发展了搜索引擎,最后到了移动时代。

    现在我们来看ai,ai目前仍然是存在于实验室里边的东西。个别的场景已经开始使用,比如说地图和导航,有了一定的智能的基础。

    个人认为人来把过去的经验进行总结和自能化为当前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

    通常业界有三种思路演进ai,一种是弱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类已经发明创造的规则机制自动化。一种是强人工智能,让机器来帮助人进行思考。一种是超人工智能,让机器代替人进行思考。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后两者缺乏关键的突破瓶颈,比如说让机器模拟人的神经传输进行思考,比如创建一种新的思考模式让机器来完全创新的工作。说到底,人连自己都没有研究透彻,怎么能作出超越人的东西呢。所以,弱人工智能应该再很长时间内为主流ai,重要特征就是把人力思考的路径进行自动化。

    所以普通人西哪个要抓住人工智能的创业风口,就是首先来审视自己是否拥有可以总结提炼的知识,然后让机器来学习,帮助人们进行决策和思考(参考导航的例子),然后对人们提供服务。

    其次人工智能是帮助人们进行工作生活,势必要替代很多的人力,所以ai的普及肯定要面临传统企业的阻挠,那么ai的推广必不可少。普通人要是没有ai智能的研发能力,那么做一个最先吃螃蟹的人,帮助ai进行普及和推广也可以抓住这波浪潮。

    第三,弱人工智能下的ai,一定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来解决问题。这就回到了互联网的初始时代,有的网站是卖东西,有的是读新闻,这时候的门户和导航网站逐步萌芽。普通人做不了搜索引擎,但做门户和导航还是可以的。这个拿到ai时代来看,一个可以帮助人们推荐不同场景下的ai应用也是很好的入口。

    第四,人工智能需要将大量的信息给搜集起来,而后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因此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相离较近。而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的大量硬件系统进行更新和升级。而新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维护。无论哪一方面,作为普通人仍然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ai的时代来临,不是搞的人们么有饭吃,而是用一种新的姿态来生活,创业空间任人想象。想一想过去,看一看现在,就能找到机会。


  • 9楼
    镁客网 2019-07-18 15:19:48

    不知道这里的“普通人”指的是什么?如果是完全没有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或行业经验的人的话,即便现在是AI创业风口,也不建议为了“风口”进入这个行业。


    首先,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一个新兴行业,即便对这一领域没有深入了解的人也知道,人工智能涉及的技术非常的广,且高精尖。包括人脸识别、语义理解、雷达扫描、深度学习等,这都不是一个“普通人”或者是“稍微有些了解的人”就可以去做的。

    第二,抓住风口需要因才而论、因地制宜。如果你不是普通人而是大牛,你就得现有自我认知,知道你的专业技能在哪里?你的兴趣点在哪里?你的团队和行业资源在哪里?等等。只有这样,在进入AI行业之后,才能够以最快速度了解用户需求和行业痛点,在风口到来是抓住它。

    另外,要详细了解各地在AI方面的政策、产业优势等。例如,贵州在数据中心建设与落地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产业优势,北京中关村融资实力强,南京、上海等地政府和产业联盟等正大力扶持AI企业发展、深圳产品出货方面且实力雄厚等。这些,都将为创业提供强有力的外在支持。

    当然,除去这两点以外,还有很多因素对AI创业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就是,你必须不是“普通人”,才能去想“抓AI风口”这件事。这不仅个人前途问题,更是对行业负责。


  • 10楼
    爱合伙 2019-07-18 14:49:48

    AI创新会颠覆"人工"?AI 翻译PK同声传译不过是冰山一角





    ■ 题图来源于电影《翻译风波》( The Interpreter ) 剧照

    今年8月,搜狗进行了在美 IPO。今天的搜狗已经不再局限于输入法和搜索的产品布局,而与百度站在了争夺人工智能的赛道上,其中,最惹人瞩目的就是 AI 翻译。




    去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搜狗首秀了 AI 黑科技——机器同传。此后,搜狗一发不可收拾,今年5月份全球机器智能峰会( GMIS 2017 )会上,搜狗“汪仔”与人工速记 PK 4:1完胜,让人热血沸腾;9月初,搜狗语音交互中心机器翻译团队斩获国际顶级比赛 WMT 双料冠军。( WMT 全称是 Workshop on Machine Translation,是由来自欧洲和美国的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举办的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机器翻译比赛之一。合伙君注)

    CEO 王小川致员工内部信中,有着这样激动人心的描述:“已经没有人怀疑搜狗的生存问题了,唯一的悬念就是搜狗能否在搜索领域实现颠覆,能否在人工智能领域引领重大的创新。”

    不少“外部人”看了信也热血澎湃,毕竟翻译领域人工成本高居不下,如果能用 AI 解决高成本问题,无疑劫走其中大部分的红利。

    所以,AI 翻译是下一个创业的风口吗?笔者认为,现在时机尚不成熟。

    首先,创业公司缺乏大规模参考数据。

    Google 是较为典型的例子,产品用户数量推动产品多语言本地化,从而加大对于翻译高效、准确、低成本的需求,倒逼翻译产品的诞生。而AI翻译产品恰好能够解决这些痛点,产品与公司科技感使命的调性不谋而合。




    从 AI 翻译本身来讲,AI 技术需要把海量的数据通过优良的算法,运用现代并联分布式计算出来。搜索功能提供用户行为数据,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海量的价值数据。据相关资料显示,搜狗每日语音识别的 PV 是在2.6亿次,产生的语料规模是22万小时。

    大数据无疑是难攻克的一个点,用户数据基本被中国互联网的几大巨头所吸引,互联网现阶段,难以出现航母级产品与之抗衡。

    其次,技术难度较大。

    一个 AI 翻译产品做到翻译精确至少需要攻破几个难题:形式端,拍译要攻克图像识别,同声翻译要攻克语音识别;内容端,攻克文本语言分析、大数据。而这些,都远没有达到 AI 的阶段,机器缺乏对视觉场景、听觉场景、自然语言处理的常识判断。




    翻译行业本质上是一个人文行业,翻译讲究“信达雅”。以文本语义分析为例,需要解决三个问题:语料积累(字音、字形、语法等)、语境场景收集和副语言与文化背景。但是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调研人群和沟通客体都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在文本语义分析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失误和偏差。

    再次,盈利模式不明。

    类 AI 翻译产品(尚未有产品达到 AI 翻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 Google、搜狗生产互联网形式产品,如 Google 翻译 APP 和搜狗 PC 端智能翻译入口,另一种是以科大讯飞生产的实体机。




    现阶段,Google、搜狗基本免费向用户开放,依靠流量广告收益。作为实体机的后者,或许保留了一些创业空间。今年5月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科大讯飞旗下产品“讯飞听见智能会议系统”着实惊艳全场:机器同传的准确率达到了95%以上,且在展示视频里,可以切换奥巴马的翻译声音。据2017年科大讯飞年中财报显示:“旗下的晓译翻译机在报告期内销售近6万台”。

    另一方面,新兴的实体翻译机也异军突起:北京分音塔科技的准儿翻译机在京东众筹预售,完成600%的用户抢购;双猴科技的“魔脑晓秘”融合谷歌、百度、讯飞、微软四大翻译引擎。这些都表明了智能翻译实体机作为可以作为 AI 翻译赛道上的试水产品。

    9月19日,百度智能 WI-FI 翻译机在日本名古屋第16届机器翻译峰会上大放异彩,这是百度在语音识别技术上的一大突破。这款翻译机不仅可以翻译中、英、日多种语言,还自带80多个国家移动数据流量,为手机、电脑提供上网服务。这款翻译机为人类突破巴别塔之隔,又迈进了科学的一大步。

    作为 AI 翻译的排头兵,百度 WI-FI 为首的实体翻译机可以极大降低人工翻译的成本,提高翻译效率。但是,翻译机也有很多局限性:如受众范围过窄,技术精准要求高……这些都会成为翻译机盈利的潜在风险。




    如果说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是一场赛跑,翻译精准就是赛跑终点线。作为残酷的产品使用者,只要翻译精准,并不在乎翻译者是人还是机器。1919年,在审判德国的巴黎和会上,英法两国代表共计1000人目睹了“同声传译”的第一次亮相,“同声传译”作为高级精英职业形象深入人心。在无数小语种学生还在趋之若鹜的学习同声传译时,AI 翻译谋杀的风声便喧嚣尘上。国际化浪潮下的新兴职业,百年之后就变得危机四伏。

    AI 颠覆人工的趋势并不是耸人听闻,高盛纽约交易员从600个缩减到2个,富士康6万名员工被4万个机器人所代替。正如李开复先生论断,随着AI科技完善,很多基础重复性的岗位将会消失,而 AI 翻译只是人工智能和人类博弈的冰山一角。

    在《超智的哲学论述》中,牛津大学超人类学家尼克·波斯特洛姆计算预言:2020年,人工智能会达到人类智慧的10%;2040年,人工智能将达到人类智慧的50%;而到2075年,AI 将达到人类智慧的90%。那时,像 Lucy 一样的超智能体将会出现,人类会和自己亲手创造出的敌人博弈,Lucy 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人工智能的人工二字抹去。





说点什么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