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发展史,对掘金东南亚电商有何启示?   文/鱼摆摆   12-18 09:33

来源:联想之星

联想之星(上海)创业市集第4站——“掘金东南亚电商”活动上,与会嘉宾针对东南亚电商发展现状及未来创投趋势做了探讨,我们将分为上下两部分推送现场内容。

随着东南亚电商的基础环境与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东南亚电商将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初创企业如何建立壁垒从而分得一杯羹?投资人又如何看待未来机会?

今天推送上半部分内容,enjoy~

联想之星观点

1、东南亚电商基础环境与基础设施

东南亚市场基于人口数量和GDP,具有较大的人口红利可以挖掘。在人口数量和GDP上具有优势的代表性国家包括印尼、泰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这些国家虽然起点较低,但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谷歌和淡马锡发布的《2018东南亚互联网经济报告》显示:

• 2018年东南亚电商规模233亿美元,对比2015的数据,表现出超高增速,其中印尼增长94%、越南增长87%、泰国增长49%、菲律宾增长42%,位居前列,可侧面说明梅特拉夫定律,人口+GDP可以作为去东南亚寻找市场的一个好的视角。

• 预计到2025年,东南亚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1020亿美元,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市场,预计达到530亿美元。越南和泰国的电商市场规模将排名第二和第三。

• 尽管数额巨大,但东南亚地区电商的市场占有率仍旧较低,仅为零售总额的2-3%。而这个数字在中国和美国分别约为20%和10%。

同时,东南亚电商的基础设施也是做电商需要考量的基本要素。

互联网渗透率:除新加坡外(76%),其余各国的智能手机渗透率均处低位。诸如人口大国印度,智能手机渗透率仅为28%。但伴随智能手机普及的全球化趋势,东南亚整体环境亦存在较大提升潜力。

电商增速:CAGR平均在30%以上(中国目前<19%,中国国内电商面临激烈竞争和缓慢增长的现状,东南亚市场整体增速快,渗透率低,未来可提升空间巨大。

竞争格局:平台电商头部稳定,Lazada、Shopee、Tokopedia各有侧重;各类形态的电商均有出现。中国有的玩法,东南亚基本都有,借鉴速度很快。但除了平台电商出现头部效应,其他各个领域的细分电商,包括代运营、社交电商、新零售等,还未出现绝对的头部企业。

基础设施(物流、支付):东南亚除了新加坡,其余地方的支付仍没有一个有力的三方/二方支付,这是现在很多投资人看东南亚市场的一个困局,这种支付环境导致很难在线上完全发生交易,如何将高速增长的互联网渗透率和电商转化成闭环交易,是大家在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支付工具都停留在不同场景,其中新加坡、泰国、越南的银行卡使用率超过50%。

物流方面,新加坡、泰国、印尼爪哇岛、越南的快递基本都可在7个工作日内送达。

清关方面,印尼海关较为依赖关系。

流量生态方面,目前在东南亚SHOPEE、Lazada的竞争中,线上获客成本被越炒越高,需要一些低成本获客流通手段。

2、东南亚互联网始于手机端,钟情社交

看完基础环境与基础设施,可以重新审视东南亚电商市场的格局,目前除了极个别国家以外,东南亚整体的互联网渗透率在随着智能手机渗透率的提高而提高。

• 新加坡、马来西亚与泰国均拥有较高的互联网渗透率(79%+)与移动渗透率(76%+)。而印尼、越南尚有较大提升潜力空间。

• 除新加坡外(76%),其余各国的智能手机渗透率均处低位。但伴随智能手机普及的全球化趋势,东南亚整体环境亦存在较大提升潜力。

东南亚互联网的特点是,互联网时代跨越了PC阶段,始于手机端。基于这点,加上这个地区人们本身的乐天属性,非常热爱社交,这从几款社交软件的装机率、月使用渗透率就可以看出。

• 东南亚社交产品渗透率:东南亚一共有6.6亿人口,约有2.5亿智能手机用户,用户热爱社交。

• 在印尼,WhatsApp的装机率超过97%,相当于人人都在用;泰国比较偏好使用Line,装机率超过98%;新加坡WhatsApp装机率超过99%,越南Facebook装机率超过96%。

可以看出,虽然每个东南亚国家使用的主要社交软件不太一样,但对某一款社交产品的认可度非常高。

说明东南亚的人群在社交端的基础已经完备,所以在东南亚切入电商、游戏、直播等行业,从社交的角度去切会比较理想。

跨境业务需要了解当地政策和当地人民对中国产品的接受度,比如印度曾出台政策,限制中国产品供应链进口到印度。下图是2018年东南亚电商在线消费水平,包括人均在线的年消费、对中国产品的接受度。

3、东南亚出海电商初创企业形态及发展路径

今年市场上的东南亚出海电商初创企业形态,集中在以下几种:

• 社交电商

这类公司数量很多,多个项目获得投资,模式各有不同,有的直接复制拼多多,有的做S2B、2C的,也有复制meesho的,有依靠当地的夫妻店做起来的,还有一些做当地社区拼团的。

• 内容电商

网红电商和MCN较多,比如印尼的“小红书”,东南亚的“如涵”,包括做MCN矩阵,同时自己开几个独立站卖货,或者依靠Facebook去裂变卖货。

• 电商供应链出海

这个模式相对来说更重一点,有点类似阿里巴巴的出海,Dsers和智干两家都在做这个模式,但目前都处在起步阶段。因为做电商供应链出海需要整合不少资源,有一定难度。

• 独立站卖货,切DTC品牌

这类也有很多,有卖眼镜的、卖服装的、卖鞋的,这类公司可能看起来不是很大,但营收不错,经营五六个独立站,年收入大概几千万,净利润接近一千万,在深圳这类公司很多。

• 电商代运营,切线下新零售/DTC品牌

这类模式出现比较晚,一开始可能是借几个品牌帮他们做代运营,之后在线下开店,或者直接去切在线的D2C品牌。

东南亚电商发展的路径,可以参考中国电商发展的路径去看,中国的电商路径经历了两个环节,一个是信息流的变化,一个是商品流的变化

电商在国内的发展趋势,也经历着从流量端到货物端的变化

1.0阶段——代表:淘宝

流量转移线上,做连接和撮合的平台,东南亚市场正处在这个阶段,流量大规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2.0阶段——代表:京东

它会把握货物端的变化,从建仓、入仓到整体的循环。

3.0阶段——代表:拼多多

这是在流量端的变化,因为流量端比较细碎,巨头不是特别擅长去抓流量端的新趋势,拼多多就做起来了,它是基于社交电商,基于人的信任和选择推荐。

4.0阶段——代表:爱库存、好衣库、甩甩宝宝

这是在货物端的变化,从尾货入手提升去库存的效率。

5.0阶段:

今年出现了一些流量端的变化。有些通过直播/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卖货的,火了一阵,没有发展下去,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很好的流量接收平台承接他们带来的这些流量,依靠平台的生态很容易被平台干掉。

4、对标中国和印尼,判断投资机会

对比中国和印尼电商发展路径,现在印尼处在什么阶段呢?

因为中国和印尼的起始点不同,中国是从PC时代开始的,印尼是从移动端开始的。所以两地在一些商业形态出现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细微变化,中国存在的门户网站,比如网易、新浪、搜狐,印尼没有,推特就是他们一开始的资讯接收渠道。

中国在门户网站之后有了线下流量往线上的迁徙,发展到电商形态,2003年阿里实现了B2C,网民达到了7950万的基数。

对标去看,Lazada成立的时候,印尼的网民数量是四千万左右。网民基数达到一定规模,到了出现平台的时间点。

之后京东成立,彼时,印尼的女性垂直电商Zalora也成立了。对标发现,印尼在2012、2013年出现的这些公司,很像中国在2003年前后出现的公司。而Acommerce是2013年在印尼成立的,2007年的时候中国就出现了宝尊。

根据这个脉络来看,中国电商发展可能比印尼提前5-10年。

中国电商在电子支付普及率达到70%之后,进入低速增长阶段,但目前在印尼还有大量机会,可能出现当地的菜鸟、美团、滴滴、陌陌、货拉拉、小红书等等,现在印尼的电商产业链蓬勃发展。

中国电商始于PC时代,东南亚电商是从移动互联网开始,那需要重点关注的究竟是什么?是平台、产业链,还是服务生态?

根据上面这些形态来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会是下一个阶段的重点。同时,东南亚社交端极度成熟,各国的渗透率高的社交平台也不一样,很难有一个平台类的机会联通整个东南亚的社交,但内容带货的模式,未来在东南亚市场存在很大价值。

成涛

CATIKE创始人&CEO

CATIKE成立于2018年,曾获联想之星投资,主要涉及东南亚社交化电商业务,2019年获泰国外商独资邀请,为泰国政府认可的BOI企业。成涛曾在阿里巴巴淘宝网担任高级运营专家P8。

东南亚市场很大,增速很快,机会也非常多。我们是平台思维居多,平台思维大部分做的是生态,我们在前端的运营端会有一些优势。但相比传统商家,我们在供应链端的积累还有待加强。我们对供应链也非常看重,现在用比较取巧的方式做了自己的国际供应链体系。

东南亚当地人是用Excel管理仓库,货源之间的协同、组织能力极差,不像国内供应链端货物组织形式非常多样、高效,在国内可以做到控货不碰货,可以做得很轻。但在海外这个事情很难做。

我觉得未来东南亚大平台对于生态的贡献不会特别大,它们都比较封闭。不像淘宝当年机制非常开放,只专注于平台本身,吸纳大量物种形成生态,为商家提供服务。东南亚大平台希望把所有事情都自己做了,未来想在生态中分一杯羹的物流企业会面临很大挑战,大部分订单都会被大平台自己消化。

但这恰恰给了我们社交电商一个很大的机会,因为一半以上的订单源自Line、Facebook、WhatsApp这些社交平台。它们需要给用户提供服务,但没有相应的对接。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能够形成很大生态的市场,也是大平台无暇顾及的市场。

所以在中国做业务应该专注于一个点,横向发展,但在新兴国家可能要做得更宽一点。

张海政

星商创始人&CEO

张海政为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曾在美国微软必应搜索和亚马逊担任软件研发工程师。深圳市星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主要涉及跨境电商、移动计算、互联网数据挖掘、物流服务、运营服务、仓库服务等业务,2017年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张海政为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学员。

我们在东南亚开展业务的特点是供应链“一盘货”, 用这盘货去赋能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我们在吉隆坡有一个我们控股的团队,尝试做O2O,线上线下分销。在马来西亚、泰国,我们更多的是做分销。另外,我们紧跟Instagram等大平台,进行销售。在印度,我们做了一个meesho的翻版。印度市场最大的优点是meesho已经帮助我们教育市场,所以在前期开发用户上可以减少成本,但我们之后不会仅限于印度市场。

印度大部分电商的创始地在班加罗尔,我们团队也主要在班加罗尔,现在研发团队三十多人,其他团队五十多人,一共八十多人,管理团队以印度人为主,中国人主要有两位。

印度的社交电商进步很快,但印度社交电商严格意义上是从2018年年初开始发展,本身时间并不长。另外目前印度本土产品仍然在大平台占比90%以上,但印度本土产品主要是服装类产品。印度本土有服装供应链,但缺少深度,稍微复杂一点的,牵扯到辅料,包括配件、花边、拉链等,印度本土就搞不定。所以印度本土产品非常简单,但需求量很大,因为所有人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人都要穿印度民族服装。

从中国电商发展阶段的视角对比去看,印度电商行业还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发现它有很多问题。开发印度本土产品很快会遇到瓶颈,比如传统服装做完以后没有别的轻工业,产品很少,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做生鲜等其他品类,市场需求量同样很大。

最初进入市场,我们认为自己在国际供应量方面有优势,现在觉得即使在印度本土供应链方面,我们也有很大优势。

我们目前的差异化更多在于供应链。我们设计了很多新的供应链模式,新的招商模式。希望明年上半年之前能把印度本土供应链搞定,国际供应链的确比较麻烦,链条很长,一是要有很强的系统,其次要有库存保障,所以要做得稳健一些,需要更长时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ubaibai3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标签:东南亚电商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