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事件是怎么回事(阿里巴巴冻结资金怎么回事)栏目:淘宝   发布于:2023-04-17 10:33

阿里公布员工遭侵害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从此事件中暴露出了职场的哪些问题?

阿里公布员工遭侵害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从此事件中暴露出了职场的哪些问题?此次事件暴露出阿里巴巴内部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内部管理混乱,员工诉求无法得到回应,管理者失职,领导之间相互包庇,这才致使发生如此“龌龊之事”。不过从这起事件的背后我们也能够看出,“女员工职场被性骚扰”事件可以说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针对这类事件,相关部门必须出台法律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我们从这件事情之中就能够看出职场中存在非常多的毛病,首先就是管理的混乱,员工的诉求无法得到回应,其次就是职场中的这些个所谓的‘潜规则’,这个东西害人不浅,也正是因为这些个职场潜规则导致了这位女员工的悲惨遭遇,这些问题相当的突出,就说一说这个陪酒的事情吧,这是一件非常的恶臭的习惯,这导致了一个个惨案的发生,这就是罪魁祸首。再者说就是这个酒局文化,我一直认为这个所谓的酒局文化就是一个非常的恶臭的陋习,你谈事情也好,不论什么事情都要在酒桌上才能够解决这一点就是非常的不正确的,还有就是这个酒桌文化在很多时候就是所谓的领导对下层员工的一种压迫,什么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之类言论就是从这里诞生的。阿里公布员工遭侵害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从此事件中暴露出了职场的哪些问题?此次事件暴露出阿里巴巴内部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内部管理混乱,员工诉求无法得到回应,管理者失职,领导之间相互包庇,这才致使发生如此“龌龊之事”。职场中的很多的毛病就是离不开这个酒桌文化,不解决酒桌这种事情还是有可能再度发生的,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件事。反对酒桌文化。
近日,关于阿里巴巴女性员工被侵害一事,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而这件事情也反映了很多真实的“丑陋现象”,其中包括:1、公司内部的规章制度存在严重问题;2、职场中“官官相护”的现象太严重;3、下属找领导解决问题难。1、公司内部的规章制度存在严重问题首先,事情发生了以后,阿里巴巴的员工们也不再沉默了,超过六千名员工选择倡议公司,制定一套完善的反侵犯制度,而且将公司现有的很多规章制度,稍微完善一下。要知道,阿里巴巴在我国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大企业了,结果还出现规章制度方面的问题,那就更不用说其他不如阿里巴巴的公司了,希望通过这件事,能够引起所有公司的反思。2、职场中“官官相护”的现象太严重其次,这名受害女性员工本就是无辜的受害者,这种不光彩的事情也不想公开,无奈受害女员工找了领导解决问题,但是却只得到了冷漠的回应,无奈之下,受害女员工这才选择在食堂发传单,并且在网络上公开此事,希望借助舆论的压力来解决问题,幸好她的举动获得了成功,但是这也反映出了职场“官官相护”的丑陋现象,这也的确应该改变了。3、下属找领导解决问题难最后,这件事情还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下属找领导解决问题,实在是太困难了。在大部分公司中,领导跟领导其实都是走在一起的,他们之间的联系是更多的,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官官相护的问题。然而,这些领导忘记了一件事情,领导并不是一味要求员工解决问题的,也要帮助员工解决问题,所谓在其位谋其职,就是这个道理。
从这件事情当中就反映出了,职场当中也是有很大隐患的,尤其是作为女性,本来就是一个弱势群体,经常会出现受欺负的情况,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如果不是比较接触,就应该保持距离。
从阿里事件中暴露出的职场问题就是,职场中是否有对女性的轻视,是否经常发生这样的侵犯员工事件,这样的事件是不是经常发生,是不是发生了这样的事件之后,也不会有人对员工进行保护,这样的现象是不是会存在于很多企业中。
阿里公布员工遭侵害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从此事件中暴露出了职场的哪些问题?

阿里巴巴集团被罚182亿,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阿里巴巴集团违反了《反垄断法》。阿里巴巴对淘宝,天猫的商家进行二选一行为,禁止他们选择其他电商平台,如果入驻了淘宝。天猫,就不能选择其他电商平台。阿里巴巴集团的垄断行为阿里巴巴集团的这一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禁止“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根据相关规定,处以阿里巴巴销售额的4%的罚款,也就是182亿。阿里巴巴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强迫商家不能选择其他平台这一行为,已经发生了很多年。对于淘宝天猫的商家来说也非常苦,因为他们也想选择京东,拼多多等这些电商平台。因为只有入驻的平台多,客户才会更多,对商家来说利润也会高一点。但是阿里巴巴为了加强自己的垄断地位,强行禁止他们选择。这次判罚也是实至名归,对于商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情。对于互联网反垄断会越来越严格阿里巴巴被罚182亿开启了中国反垄断的进程。因为在之前中国从来没有罚过这么多的罚金,这次也是开了一个好头。在前几年,中国因为经济发展太快,导致相关的法律没有跟上,也发生了互联网垄断越来越严重。像腾讯,美团,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都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让商家用户二选一,让生活非常不方便。就比如在淘宝买东西,不能用微信付款。在京东买东西不能用支付宝付款。互联网资本跑马圈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这些互联网资本巨头他们获得垄断地位之后拥有大量的资本。当他们发现一个可以赚钱的行业,就会用大量的资本把其他中小型企业挤走,从而获得垄断地位。但是这种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因为在以后会有越来越完善的《反垄断法》等着他们,只要违反了《反垄断法》,就会面临大额罚金。用户和商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
我个人觉得阿里巴巴集团之所以会被罚182个亿,是因为他们在市场上面垄断,导致整个市场的竞争并不和谐。
因为阿里巴巴集团垄断现象太严重了,现在的国家是“社”不是“资”,这样的集团是需要被整治的。
因为阿里巴巴集团违背了反垄断法,将淘宝的电商行业垄断。所以国家根据法律给阿里巴巴一定的惩罚,所以最后被罚了这么多。
阿里巴巴因为垄断被罚款的,在市场上阿里巴巴在面对平台服务中实施“二选一”的制度,这是一种垄断行为,禁止国内其他商家在竞争中参加的行为,因此获得不正当利益。
阿里巴巴集团被罚182亿,这是为什么?

阿里价值观倒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个人观察,认为主要有四点:第一、接班人计划失败。马云早期选定并培养的接班人候选人卫哲因为价值观问题被扫出门,后来选择逍遥子也就是张勇作为候选人培养,但选拔的维度单一,主要是业绩。并且候选人数量不足,导致可能缺乏必要的竞争和挑战。而马云后期由于各种原因急于退出幕前,接班人培养尚未完全成熟。第二、阿里在长期的资本和国内互联网红利下多次获得成功,从而在内部对成功的反思客观性不足,并主要归结于文化。从而使阿里整体过于迷信自己文化的“正确性”,缺少必要的自我批判和向内的反思。第三、阿里的整个组织发展的生命周期已经进入“官僚化”阶段,从而使得内部拉帮结派、扛着文化价值观的旗帜党同伐异等PUA盛行。本质是只要有职位(权力)就可以凌驾于文化和规则,权力超越了文化。第四、阿里的HR(政委们)掌握了内部文化解释的控制权,而不是将文化成为全体员工共享的控制体系。看到上面三个回答,三个都是替阿里洗的。说什么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说大部分员工不知道,阿里领导也不知道,是被个别有心人利用了。看了这些回答,突然有种莫大的悲哀。说的好像不是阿里的错是的,说的好像阿里多么无辜似的。还真是各种奇谈怪论,虎豹豺狼,禽兽横行啊!说实话,这些言论远比这次事件的本身更令人的恶心。犯错的是阿里的员工吗?阿里是不是没做处理?这么明显的过当,还在那里洗,恶不恶心啊!如果是阿里的人,为了钱在那里洗,多少能理解。如果不是,那真是人心坏了。至于说阿里价值倒塌,关键是它一直的价值是什么?你知道吗?反正我不知道。或许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呢!有些人觉得这只是极少数个例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关键点不在于错误本身,而是纠正错误的能力。看看这个事情的过程,女孩被猥亵强奸,找领导hr被漠视,才选择自己去食堂举牌维权,她根本没有任何投诉渠道,这说明什么?阿里内部内部已经开始变烂了,员工权益被漠视,谁是保护伞?为什么正常投诉无人管,为什么领导可以逼女孩去喝酒,这些都是偶发事件还是太多只有一件被出来?就是膨胀了!心态变了!公司小的时候大家努力向前!公司大了!很多人会觉得在里面打工自己高人一等!那个破冰行动真是令人恶心!一开始我认为阿里巴巴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标杆,他们也一直宣称阿里文化有多么先进,可是自从马老师退休后,阿里接二连三出现价值观争议事件,窥一斑而知全豹,如果女员工能在公司内部的申诉能得到妥善解决,也不会出现此事件,说明底层已经到了官官相护,员工的谏言通道是封闭的,或者说是名存实亡的,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格力,格力老总肯定能第一时间知晓并雷霆出击,员工该处罚处罚,还报警处理就报警处理。不会出现要逼到员工到食堂自爆丑闻的惨烈场景!!!长时间蹲在山顶上,太久了,成了孤独的王者! 孤傲、自大、唯我独尊!堡垒也就这样从内部开始被攻破!因为子弹已经飞了有一会了~一个像阿里这么大的企业如果坚持只校招不社招不挖墙它能活下法吗?我想这应该是无意义的。校招的应届毕业生也有灵魂黑暗的,灵魂洁净者进入阿里也同样会被 社会 污染,阿里还会因此大量错失往届的优秀人才。就是老阿里文化如果存在的话它将不可避免的与 社会 大染缸交锋过招。也许我们曾经以为阿里对外输出人才可以改变一些不良的职场文化,现在看来只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但现在就下结论阿里已被中国不良职场文化同化的肯定太早。根本原因就是出生的基因,阿里的诞生或则说淘宝的成长,就是诞生在法律的不健全和假货刷屏的年代,底子土壤不纯正,假大空很难后期改善,这是根本原因。马云构建的电商江湖,都是流量说话的时代,而马云却鲜有内化开拓的商业计划,一句话解释就是凡是不挣钱的项目几乎被砍,没被砍的基本是为流量圈层服务。而所有商业的模式就是坐庄建流量平台,先让利然后再收割的资本 游戏 。我们每个人发表观点的时候其实都可以说是以偏概全,但要看这个偏有多大,就好像我去讨论阿里以及互联网行业至少比大多数人有话语权。就如开始说的,今天是国庆的第三天。一大早我看到了一个网友给我的留言,大致意思我描述下:看完我相信很多人会觉得换份工作不就完了?干嘛要拼命呢?其实是这样子的,当我们每个人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很多其他方面的事情,我们不是当事人,所以我们的评论往往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不管怎么样,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欲望,不可能任由自己就这样下去吧。我聊下来之后发现当事人就是被所谓的大饼,所谓的情怀所蒙蔽了。其实我就问了两个问题,你觉得产品未来肯定赚大钱,这钱到你口袋里了么?你觉得产品的技术不错,请问核心技术你懂得多少?每次有网友和我说这些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我都非常心痛,因为我看到的是你们在用自己的生命赚别人口袋里的钱,甚至还没有什么成长。除了悲哀,我还能说什么呢?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很多时候界限不是那么的清楚。今天我朋友圈在和一个朋友讨论国学。我的观点是国学就是在骗人,国学现在就是在牟利,和传销一样。朋友说我同意你90%,但我们应该关注在事情本身,国学是想改善人根源上的东西。但国学收费并不是强制的,所有在没有被威胁的情况下的收费都是正常的经济流通。好,然后我说了这样一个事实。黄浦区这边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曾经收到过官方的学习国学的通知,所有的家长(都是爷爷奶奶一辈)的前往参加。老师是一个女的,打扮妖艳,言语非常具有迷惑性。那么这些家长去了干嘛呢?1. 跟着老师起立一起念国学文章2. 看视频,一个网瘾少年整天玩 游戏 ,父母教育不好。然后放国学给这个少年听,少年马上就变成了三好学生,走上人生巅峰3. 可以购买2中提到的音频和视频老师最后给出了大概6种支付方式,甚至包括现场贷款。ok,让我们来看下,这个事儿有威胁家长吗?这也是正常的经济流通吧?但这事儿正常吗?这事儿不是故意诱导是什么?不是欺骗又是什么?如果你是从业人员,不能因为我们没有强迫别人做什么,就觉得理所应当。事儿本身的意义在什么地方?长此以往,甚至会祸害我们的下一代。说到这里貌似和阿里还没有什么关系,你错了。阿里可谓是目前互联网企业中洗脑的祖师爷,阿里的HR和员工可谓是真的做到了知行合一。今天我还和一个阿里的员工说,被阿里洗脑的员工不仅仅是现在毁了,这辈子也毁了,就是这样子的。为什么又说起了阿里呢,是因为去年这个时间曾经有这样一篇文章:《工号105751实名投诉阿里巴巴,终于我被你们逼死了》。今天一个朋友给我看了下这个文章在知乎上最新的一个回答,看完我实在是无比认同(点击原文链接查看回答)。这个回答基本上是非常可观的阐述了。然而在这个回答下面的评论可以说是非常丑陋不堪了。我想对这些回答的阿里员工说,你们如果真的热爱阿里,就不要硬去表现所谓的价值观。真正的热爱是能够看清楚问题本质,说出问题,然后给出建议,甚至去落地的,这才是爱。阿里的HR曾经屡次不让技术团队的候选人面试通过,理由是对方没有阿里味。其实我相信很多阿里的人都很想知道什么是阿里味?什么又是价值观?阿里其实并没有任何明确的文字对这两者做过阐述,那意味着什么,我翻译下——一切解释权归阿里所有。再翻译下,也就是一切他们说了算。继续翻译下,那就是说反正什么都可以套。在曾经阿里云团队中,某leader让团队的成员不要老是加班,加班是没有效率的,你们觉得这个思想有错么?隔天就被人打小报告,最终定性就是价值观C,理由是不懂得团队合作。请问什么是团队合作?加班加到死么?在曾经去阿团队中,某刚入职的leader指出了项目流程和代码中的各种问题,结果呢?被各种排挤,被各种打小报告,最终一年之后定性为3.25C,间接的在逼这位leader辞职。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你动了大家的KPI啊,你扰乱了现在的平衡。在阿里,根本不用来和我谈什么事情对错,我们只看KPI。在曾经蚂蚁团队中,某边缘团队的产品由于使用的是核心平台的底层,为了做起一个UI自动化只能向核心团队的同学请教。这事儿放在哪儿都是很正常的。但在阿里,整整一周的时间,根本就找不到能够解决问题的人,26个字母皮球可以来回踢。不过,最终发现其实根本不是没有找对人,而是别人根本就不愿意来帮助你,来告诉你。为什么?因为这不是别人的KPI。同样的,在蚂蚁某团队中,美名其曰说三板斧,出去开会,总结,团建。整整三天时间,开会就大概是下午3,4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在赌博,量也不大,上下几千块钱。让新入职的小姑娘当裁判,吃小费。同样的,新人秀问你第一次破处什么时候,问你现在的结婚对象是不是你第一次等等,更有甚者也会在ktv破冰的时候动手动脚。你敢不回答?你敢有异议?那就是价值观C。我和这位知乎的答主一样,我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一个道理。说阿里有问题不是否定阿里,阿里肯定有牛人在,阿里肯定也有好的团队。但这些所谓的价值观真的就是bullshit一样的存在,说其反人类其实根本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希望阿里的员工不要再像某些明星的脑残粉一样低智商,动不动就上来怼,没有任何根据就怼,容不得别人一点异议。百度在莆田这个事情上面没有底线我们都是知道的,腾讯有没有底线我不得而知。但阿里,至少在价值观这件事情上面,毫无底线可言。随着时间的推移,阿里只会害死越来越多的人,但就如我提到的国学一样,坑老百姓的钱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洗脑,思维上的扭曲,这种影响真的是后患无穷。
阿里价值观倒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阿里遭罚182亿的3个为什么

文 | 马克今天是中国反垄断史上第二个标志性时刻,第一个是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反垄断法正是要确保竞争,因此该法常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宪法。但中国反垄断法就像无牙之虎,自2008年8月1日实施以来甚少发威,面对互联网行业时更是笼中之虎,听任违法者们在自己眼前愉快地玩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阿里巴巴集团处以182亿元罚款终结了反垄断法的无牙时期,本案不仅对中国的平台经济、互联网经济意义重大,对整个经济体的规范有序发展亦是标志性事件。但为什么是阿里,为什么是现在?准确的罚款数字是182.28亿元,小数点后被省略的2800万元,搁在以往也堪称巨额罚款。本案之前,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开出的三大罚单是:2015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对高通公司处以罚款60.88 亿元,理由是该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不公平的高价收取专利许可费、并实施搭售等垄断行为。2014 年 8 月,国家发改委对三菱电机等 12 家日本零部件企业处以罚款 12.35 亿元,理由是这些公司达成横向垄断协议,排除、限制竞争。2016 年 11 月,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利乐公司处以罚款 6.68 亿元,理由是该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搭售等垄断行为。对本土公司的最高罚款,是2014年8月湖北省物价局对一汽大众公司处以罚款 2.48亿元,理由是该公司限定整车销售价格和维修服务价格。对阿里的罚款一举把纪录提高了3倍。但阿里并不是被罚得最狠的,之所以金额高,是因为它体量大,分母大,要论分子,上述美日欧企业都更高。反垄断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司法实践中,没收违法所得很难操作,一般是罚款。高通是按2013年度中国市场销售额的8%计罚,三菱电机等日企的计罚标准是上年销售额的8%、6%、4%不等,利乐是按2011年中国市场销售额的7%计罚。阿里的计罚标准是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的4%,其实比较温柔,奈何它销售额高达4557亿元。阿里2020财年(2019年4月1日-2020年3月31日)总收入5097亿元,净利润1493亿元。182亿元罚款,罚掉了差不多八分之一的净利润。但是相较欧美“同行”,182亿元(约27.79亿美元)就逊色很多。2017年-2019年,欧盟反垄断委员会向谷歌开出82.5亿欧元(约98亿美元)罚单,2019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向脸书开出50亿美元罚单。2020年12月24日,国家市场总局立案调查阿里集团涉嫌垄断,2021年4月6日,市场总局向阿里集团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历时103天。即便在国内,反垄断案做出处罚决定通常也耗时良久。高通案,2013年11月立案调查,2015年2月下达处罚书,历时15个月;三菱电机案,2011年底开始调查,2014年8月结案,历时2年零9个月;利乐案更是耗时4年,从2012年绵延至2016年。根据中国《行政处罚法》,当事人如对上述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相关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市场总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披露,阿里在收到处罚告知书后立即认罚,放弃了陈述、申辩和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4月10日上午11时,在市场总局处罚决定公布两小时后,阿里官方微博发布公开信,称对处罚“诚恳接受,坚决服从”,称对政府的监管与服务,对 社会 各界的批评与支持,“心怀感恩,心存敬畏”。不止阿里,本文列举的反垄断案,当事方在接到处罚结果后均放弃了上诉,但态度诚恳度反思深刻度,以阿里为最。即使申辩上诉,也得先交罚款。《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欧美的反垄断案更是旷日持久,因为其处罚程序与中国不同。中国是行政机构可自主处罚,欧美是行政机构履行调查职能,结案后向法院起诉违法当事方,并向法院建议处罚方案,法院做出判决后,处罚方可执行。这期间会反复拉锯,并在不同法院之间上诉,很多案子最终以和解告终,被诉方缴纳和解金(变相罚金)结案。但也有天价罚金和世纪大判决,最著名的莫过于历经8年官司之后,美国司法部赢得对AT&T的反垄断诉讼,将其一分为八。通读市场总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印象是:阿里案之所以结得这么快,是因为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因此容易认定。处罚书披露,2015年以来,阿里滥用垄断地位实施“二选一”行为,通过禁止平台内经营者在其他竞争性平台开店和参加其他竞争性平台促销活动等方式,限定平台内经营者只能与当事人进行交易,并以多种奖惩措施保障行为实施,违反了《反垄断法》第17条第1款第4项关于“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的规定,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处罚书以3000余字的篇幅,列举了阿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并称:以上事实有当事人相关人员调查询问笔录、内部钉钉群聊天记录、电子邮件、与部分平台内经营者签订的合作协议、各业务部门发展规划、工作总结、“双11”“618”招商规则、会议简报等文件、当事人自查报告以及竞争性平台和平台内经营者相关人员调查询问笔录等证据证明。在互联网行业,违反反垄断法第17条通常不加掩饰不假思索,二选一就是典型。你只能在我的平台上卖东西,你只能参加我的促销活动,你只能用我的软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若有不从,你就别在我的地盘上混,你不在我的地盘上混,你还能混得下去?在阿里看来,二选一完全合理,是正常市场行为。阿里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2019年曾发微博称:平台为组织大促活动必须投入大量资源和成本,只能向最有诚意最积极参与大促活动的品牌商家倾斜,这是最朴素的商业规则。二选一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平台型企业中层出不穷。最早的二选一之争是2010年的3Q大战,腾讯要求其用户卸载360软件,否则无法登录QQ。电商繁荣后,成为二选一的重地。京东诉阿里二选一,阿里反唇相讥你难道没用过这招吗?微信vs支付宝、美团vs饿了么、顺丰vs菜鸟,案例不胜枚举。既然二选一这么多年了,大家都躬逢盛典不亦乐乎,为什么现在喊停?我同意《反垄断法》起草专家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的看法: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平台企业已经由“孩童”进入到“青年”时期,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交易结构初步定型,所实施的“二选一”“大数据杀熟”“自我优待”“扼杀式并购”等行为对竞争、创新和消费者权益的损害可以明确清晰地予以识别,在我国平台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启动反垄断执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我们需要坚持创新、竞争和消费者利益三者并重,加强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执法,促进平台经济在规范中发展。十余年来,中国监管当局对互联网行业奉行“包容审慎的柔性监管”方针,创新发展优先,这一指导思想对中国互联网行业崛起功不可没。但企业天性逐利,没有外部约束,当年的屠龙少年自己就会变成恶龙。事实上,自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 健康 发展的指导意见》,监管风向就在转变。2020年11月3日,蚂蚁金服IPO突然被叫停,标志着监管思路彻底转向。一周后,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12月11日,政治局会议首提“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此间,国家市场总局对几年前阿里、腾讯、顺丰涉及的三宗并购案做出行政处罚,因其未依法申报。市场总局称:互联网行业不是反垄断的法外之地。《反垄断法》规制了四种垄断形式: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行政垄断。“二选一”属于第二种,但市场上的垄断行为远远不止“二选一”。今天这张182亿元的罚单是最后一只靴子落地,还是第一只靴子落地?让我们拭目以待。
阿里遭罚182亿的3个为什么

阿里巴巴被再次点名,人民日报明确态度,事情闹大了,怎么回事?

自从当初蚂蚁集团上市被叫停以后,阿里的发展仿佛就陷入了不顺,各种事情的发生也让用户对阿里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先是关于反垄断的问题,然后又是关于社区团购的问题。人民日报曾明确表示,科技企业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技术研发上,而不是将所有的经历都放在所谓的“柴米油盐”。尽管阿里旗下有达摩院这个部门,但自从马云退居二线之后,达摩院的消息就越来越少,半导体技术的曝光也不像之前那样频繁了。阿里再起风波,人民日报再次点名这是很久之前的一件事了,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给大家再说一下,因为这件事真的非常恶劣。阿里之前出现了一个让整个社会都为之震撼的事情,那就是女员工事件。当初在该事件曝光的第一时间,就引起了网络上的轩然大波,单纯的抛开此事来讲,网友们其实更加气愤的是整个企业对此事的漠然态度,没人关心该事,更没人愿意为其援助。对此,人民日报旗下媒体这对此时也再次点名阿里,并表示“不要妄想大而不倒”、“不要妄想像韩国财阀一样操控一切”。不得不说,这次阿里的事情闹的确实很大。随着此次人民日报的表态,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官方对此事的态度。作为一家国内规模数一数二的互联网公司企业,阿里在体量越来越庞大的同时,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且在出事之后高管也没有重视,所以最终导致了该次事件的发生,这也给阿里带来了一次教训。另一方面,阿里在发生此事以后,国内其他的各家互联网巨头也都开始纷纷发声,明确抵制所谓的“酒桌文化”,抵制各种“潜规则”的发生。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也极大程度避免未来再有企业发生这种类似的事情,有效保护了一些弱势群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不管是阿里还是腾讯,还是其他的互联网巨头,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先管理好内部以及自己的口碑。因为不管是哪家企业,归根结底其实都是要靠用户吃饭,一定要记住一个道理,那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口碑下滑到一定程度,那么不需要竞争对手出击,庞大的用户群体就能导致自己苦心建立的企业毁于一旦。
这是因为在阿里出现严重的绯闻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大的公司,并没有明确的进行回应, 所谓的企业文化和酒桌文化,让人们对于这个公司的印象非常的差。
因为阿里巴巴的一些产品是假的。但是他们现在还在出售。人民日报看不下去。
因为人民日报觉得这个企业没有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技术研发上,而不是所谓的柴米油盐。
阿里巴巴被再次点名,人民日报明确态度,事情闹大了,怎么回事?
[ 标签:]

  • 全部评论(0
说点什么吧

相关文章